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首场演出结束后,在西昌引起强烈反响,为了满足更多观众朋友们近距离欣赏舞蹈艺术精品的强烈愿望,9月5日上午,中国舞协带领本届“荷花奖”的部分参评节目与西昌市文联、西昌市舞协、凉山歌舞团、凉山五彩云霞艺术团彝歌队、西昌学院的文艺工作者们联手,为西昌的父老乡亲们送上了一台精彩的慰问演出。
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 冯双白
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肖春
开演前许久,露天广场搭起的舞台前就聚集了近千名观众,中宣部、国家民委、中国舞协、北京舞蹈学院及凉山当地的领导嘉宾们与现场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嬉戏花》《月亮山》《刘二寻花》等在评奖中有不俗成绩的节目再次在观众面前近距离呈现时,仍然赢得满堂彩,《月亮山》的苗族风情、《刘二寻花》的诙谐幽默、《嬉戏花》多变的手绢技巧,都令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留下舞蹈中的精彩画面。西昌当地艺术团体表演的《大美彝风》《美丽家乡》《傈僳蹢脚》《青春旋律》《嘟嘟切》展现了四川凉山彝族独有的民族歌舞特色和少数民族同胞们的精神风貌,演员中从专业院团的舞蹈演员到中老年的“阿姨级”舞蹈爱好者,再到当地校园里的大学生和小学生,都纷纷登台展示她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这也正体现了“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多年来深入基层为群众播撒文艺种子的价值所在,反映了“荷花奖”落户西昌后,给当地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晚上,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第二场如约而至。本场演出可谓多民族、多文化舞蹈荟萃,哈尼族、土家族、哈萨克族、水族、羌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藏族、汉族舞蹈,呈现出我国民族舞蹈资源丰富,文化艺术内涵深厚的显著特点。像表现了传承精神的朝鲜族舞蹈《长鼓行》,讲述了年迈的长鼓舞前辈呕心沥血传授技艺,哺育出年轻舞者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安徽花鼓灯作品《啷哩个啷》打破传统的小场子表演方式,通过两位演员精湛细致的表演,展现小夫妻嬉笑怒骂的情趣生活;《盛装萨玛瓦尔》的五位男舞者头顶7公斤重的“华丽帽子”,脚下的动作还能千变万化,稳而不乱,赢得现场阵阵欢呼。
《长鼓行》
《盛装萨玛瓦尔》
《啷哩个啷》
本届“荷花奖”在美丽的“月城”西昌举办,也让我们看到当地彝族舞蹈发展取得的骄人的成绩。首场演出中《石林情深》的著名编导沙呷阿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展现不同地域彝族舞蹈的代表性与独特性,她带领自己的团队深入到乡土民间实地采风,向当地的原著舞者请教学习,观察他们的生活起居、一举一动,经历时间的打磨,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呈现。年轻一代的彝族编导沙呷俊楠作为《银塑》的编导之一,本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将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展现出彝族人民以银为美的民族特色。当演到老匠人不辞辛劳、熬瞎双眼,只为了打造出传世的精美银饰时,全场观众都为之动容。
《银塑》
正像第二现场点评嘉宾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谈到的,在这一场演出中,除了彰显民族特色,我们更能看到民族精神在舞蹈当中的传承。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彝族舞蹈《生在火塘边》就是将彝族源远流长的“火”的历史与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心中的神圣与崇敬之情;都匀市文化馆的水族舞蹈《铜鼓祭》展现丰收之时的恢弘气势,将最质朴的祈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美好希望融入舞蹈。
《生在火塘边》
《铜鼓祭》
《瓦尔俄足》
《墨汐》
《姑娘追》
《丑角》
《剪鱼儿花》
《摆手的幺妹等等我》
《牛铃 》
《喜》
《拧巴·拧吧》
《在路上》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已经进行了两场角逐,明天晚上19:00,让我们继续相约中国舞蹈家协会官网www.cdanet.org,好戏不断,精彩连连,敬请期待。
(文/张怡雯 摄影/王胜胜 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