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在天津市海河剧场举行了第七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业余幼儿组的比赛。业余幼儿组共有17个参赛节目,且每个节目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的一面。
在整场业余幼儿组的比赛中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道具的合理利用,在业余幼儿组的比赛中几乎所有节目都运用了道具,恰到好处的运用道具一方面可以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如《冰糖葫芦》中糖葫芦的道具就和舞蹈主题相吻合,道具的出现使观众们立即想到了舞蹈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提升整体效果的作用,如舞蹈《五彩童话梦》中的彩色雨伞,孩子们一边转动着雨伞一边不停地变化着队形,这些队形和一系列造型因为有转动的雨伞的加入使其有了一定的立体感,从而提升了节目的整体观赏度。二是演出服装新颖夺目,在舞蹈《我的玩具梦》和《水中精灵》中,演出服装都加入了LED灯,这一新颖的服装为舞蹈整体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三是舞蹈取材于生活,业余幼儿组的许多舞蹈都是用舞蹈动作来重现日常生活场景,舞蹈《午餐时间》就是再现了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吃午餐时的场景,这种生活题材的幼儿舞蹈很适合小朋友们去表演,也有利于她们更好的诠释作品。
业余幼儿组的小选手们虽都年龄甚小,但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却丝毫不怯场。这些充满童趣的舞蹈一登台,就引起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笑脸和自然可爱的舞台表现力才是整场比赛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伴随着最后一个节目音乐的停止,第七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业余幼儿组比赛圆满结束。(张洁)
编导心声
台上的比赛如火如荼,台下的编导们也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聊起舞蹈,就有说不完的话题,仿佛现场开了一个小型的艺术研讨会。
业余少儿组群舞《麦田童话》编导、来自北京市少年宫的孙晓哲说,给孩子们创作的东西,看似简单,其实越发需要动脑子,用心用情。要有高水准,高规格的定位,万万马虎不得,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只有高规格的东西提供给他们,才能开明启智,让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艺术修养启蒙。参加这次比赛,我们注重的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更是在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什么,舞蹈,是对心灵的启迪,是对情感的滋养,集体行动,更是对孩子们团队意识的培养,自我性格的修炼。每一滴汗水,浇灌出美丽的小花朵,将来才能长大成材。
业余少儿组群舞《那一片田野》编导、山西省太原市少年宫的于越说,带孩子们出来比赛,更多的是想让他们开阔眼界,见见世面,将这次比赛当作一次愉快而又有意义、有价值的旅行,结果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过程。
参加了历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的河北辛集市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张志波,为本次大赛创编了幼儿舞蹈《门前大桥下》和少儿舞蹈《一起跳舞》。他认为,舞蹈创作源自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别人常见却未见的地方着手,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就是舞蹈最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同样参加了历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的山西省太原市群众艺术馆老年艺术大学群星舞蹈团的编导张平已经从事舞蹈事业30多年了,给各种各样的人,编过各种各样的舞。这次编导的业余老年组作品《这山、这水、这里人》,重点突出中老年人充满快乐、自信的日常生活,尽管大家不能完成那些高难度的专业舞蹈动作,但舞蹈成品却是能够具有专业的素养的,这是编舞的功力,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
北京城市当代舞蹈团团长滕爱民是第一次参加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作为北京团队活动承办方,他也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了北京地区的选拔赛。对本次比赛,谈了谈自己的感想,他说,华北五省市大赛,竞争很激烈,选拔很残酷,涌现出非常多优秀、有创意、有想法的节目,而且,原创节目占据绝大多数,可见我们编舞的实力是在不断增强进步的,编舞非常重要,是舞蹈的灵魂,当然,演员的表现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演员,有追求的演员,都要向编舞去追求。(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