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新农村舞蹈教室”在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正式挂牌开课,我镇有20名留守学生穿上了练功服兴高采烈地走进了陌生的新课堂,开始了她们每周两小时舞蹈课的学习。从此打破了活动室多年来的沉寂,出现了气氛活跃、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新景象。
石台镇妇联主任孙梅梅接牌。
“新农村舞蹈教室”是中国舞蹈家协会文化惠民工程“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这项公益性文化项目旨在通过舞蹈美育、培养农村少年儿童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塑造农村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推动素质教育均等化,提高农村少年儿童文化素质,培养农村少年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欣赏水平,陶冶农村少年儿童道德情操,深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舞蹈家协会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以“新农村舞蹈教室”为平台,为广大农村孩子开辟了陶心冶志、健身修艺的艺术课堂,使部分孩子有机会接受专业教育的培育和培养,这是孩子们的极大福气,更是其他孩子的无限期望。
在“新农村舞蹈教室”的教学过程中,志愿者舞蹈教师廖素华同志兢兢业业、不辞辛苦,认真备课、认真上课,为人师表、以身作责。从起初对学生的单一训练到与学生共同感受舞蹈带来的****与欢乐,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从舞蹈延伸到了心灵,孩子们对舞蹈的渴望大大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老师的辛勤汗水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透过舞蹈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我镇留守儿童活动室“新农村舞蹈教室”开班一年来,使二十名留守儿童参加了志愿者老师的专业教育和训练,她们由一个个没有一点基本功条件的农村孩童变成了一个个活泼可爱、舞姿优美的舞蹈小演员。由廖素华老师编舞指导训练的群舞《春晓》不仅在我们镇演出,还非常庆幸地登上市、区及省城的舞台,充分展示了她们的优美舞姿。
一年来的活动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新农村舞蹈教室”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老师和家长的心灵。孩子们通过学习、训练变得更健康、更欢快、更自信、更阳光、更活泼了。
我们舞蹈小学员豆芝文省城演出归来对老师说:“我作为一名留守儿童一开始被选进舞蹈班既激动又自豪,但心里压力很大,认为没有一点基本功怕辜负老师的期望。可是通过省城演出后增加了自信心,打心里感谢“新农村舞蹈教室”活动和廖老师”。
年龄最小的彭莹莹同学对老师说:“以前我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小朋友的精彩演出,我只能羡慕、喝彩。现在我也能穿上漂亮的演出服登上舞台演出了,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幸福吗!”
豆文婷的妈妈陈爱梅说:“我亲自到省城看了孩子的演出,当时激动地流泪了,没想到留守在家的女儿能这么自信的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谢谢“新农村舞蹈教室”给了我的孩子这个机会,同时感谢开展这项活动的领导和老师们”。
我们希望“新农村舞蹈教室”的星星之火可以以燎原之势,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丰富,让农村更多的孩子享受更高质量的公益性舞蹈教育。让更多的校园舞燕飞舞起来!
安徽省舞协副主席朱宪宪为学员代表送上省舞协捐赠的练功服和舞蹈鞋。
志愿者舞蹈教师廖素华。
淮北市杜集区石台镇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