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岭南舞蹈大赛”走过十年,文艺惠民为基层注入创作“活水”——专业赛事“ ...

admin    2015-07-24 23:02   

南方日报讯 (记者/周豫)

   29日晚,“广东省文联百名舞蹈家在东莞惠民演出暨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颁奖活动”在东莞清溪镇文化广场举行。“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由广东省文联、省舞蹈家协会主办,东莞市文联、江门市文联、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承办,该赛事两年一届,是目前我省影响面广、规模大、含金量高、权威性强的专业舞蹈赛事。本届大赛共收到报名参赛作品208部,初评确定出69部作品进入决赛。

    首届“岭南舞蹈大赛”于2005年在广州举行,距今已走入第10个年头。与往届不同的是,此次大赛除了设群、独、双、三人舞组别外,特别新增小舞剧组别,以考察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的综合艺术实力,但同时也吸纳非职业、非专业的舞蹈团体和爱好者参赛,覆盖面达全省各艺术团、地市舞蹈家协会、各大、中艺术院校、地方文化站等专业与非专业队伍,在体现赛事含金量和权威性的同时,积极拓展舞蹈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面。

    此外,决赛场地由室内剧场改为室外广场,也便于让更多群众欣赏到优秀舞蹈作品及优秀舞者的风采,让其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大赛期间,来自其他省市的舞蹈艺术家和我省各地级市的舞蹈工作者也在比赛期间交流并到莞香园、铁场客家围、大王山花海、清厦曾公祠、清溪湖等地进行采风,学习和发扬我省优秀民间文化。记者了解到,接下来,本次大赛的优秀作品将赴广东高明监狱、江门市开平大沙镇、江门鹤山双核镇以及阳江、湛江等地进行系列惠民演出。

    非专业组报名量是专业组4倍

    “岭南舞蹈大赛”发展到第四届,比赛组别的划分已经越来越细,从首届的非专业组、中老年组、专业组到本届的群舞(职业组、非职业组、院校专业组、院校非专业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组别,以及小舞剧的新增和中老年舞蹈组的划出单独举办大赛,都无不体现赛事对于时代发展下学校舞蹈和非职业舞蹈的重视,以及舞蹈教育和舞蹈规律的尊重。

    据统计,本次大赛职业组只收到了15个报名参赛的作品,5个参加决赛,而非专业组收到了60多个节目报名,11个节目进入决赛。“艺术院团改制后,群众文艺类的节目越来越多。非专业队伍目前非常活跃,很多以前专业舞蹈院团、舞蹈院校的专业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进入到各级文化站、群众艺术馆、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进行文艺创作,壮大了非专业队伍的实力,不仅大大提高非专业组的节目数量,质量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改进,已经成为大赛不容小觑的群体。”赛事统筹芦莹对记者说。

    新增小舞剧组别锻炼编导队伍

    评委会主任、省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导陈翘对院校非专业组的《礼》和《假如》印象格外深刻,这两个作品都出自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将社会上送礼的不正之风和见义勇为“扶不扶”的社会话题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短短几分钟,扑面而来的都是对生活真实而质朴的感受,也让我们看到了舞蹈的功能——对善恶的表现,对正义的唤醒。”

    这类有感于生活同时又能反映出当地人民精神面貌的舞蹈作品在非职业组别中相当多。“有人说,这些可能太白太显,但我觉得,舞蹈不是‘玩深沉’,更不要莫名其妙、悲悲切切,就需要鼓舞群众。而非职业编导往往更敢于触碰那些较为敏感的社会题材,打破原有的套路,让人眼前一亮。”陈翘说。

    此外,本次大赛还首次增设了小舞剧组别。大赛组委会副主任、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谢晓泳介绍说,“舞剧是考核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综合艺术实力的最佳平台,对编导手段和演员功力、角色塑造的要求更高。但大型舞剧投入大,不适合在基层推广,相比之下小舞剧既可以推动艺术团体和演员更多地深入群众进行基层演出,而且还可以充分锻炼队伍和挖掘人才。”他指出,小舞剧的制作相对小、对叙事手法要求更加凝练,沟通也更容易,“它是有兴趣从事编导的非职业人才和爱好者的福音,为非职业到职业编导队伍人才的层次提升提供了通道。”

 

南方日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