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度·精度·深度·广度:2018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论坛在沪召开

锐度·精度·深度·广度:2018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论坛在沪召开

中国舞蹈家协会 2018-12-11

2018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论坛

2018/12/7

2018年12月7日上午,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舞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舞蹈家协会协办的“2018中国舞蹈高峰论坛暨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论坛”在上海歌舞团会议室召开。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白淑湘,著名舞蹈艺术家舒巧,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于平,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原战友文工团艺术指导赵明,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夏小虎,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江苏省舞协副主席、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陈惠芬,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以及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等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罗斌主持,白淑湘致辞。与会专家们围绕“中国舞蹈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国舞剧创作的理念更新”“中国舞剧创作的内外生态、跨界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发言与讨论。此次会议促进了舞蹈编创、理论与评论之间的深度交流,白淑湘更期许此次论坛能成为中国舞蹈界的“西湖会议”(影响了8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次文学会议),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一个合适的定位,成为批评思潮的风向标。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白淑湘


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



本次论坛发言的主旨

可以用锐度、精度、深度和广度四个关键词概括。

锐度

其一,与会者对中国舞蹈的问题作出富有锐度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不乏犀利的批判:(1)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舞剧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体而言陷入模式化编创的窠臼、制作过程有简单化的倾向、手法表达不够丰富,能够称之为“高峰”的精品力作匮乏,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不足;(2)部分舞剧创作仅关注题材本身,尚未实现从题材到美学的跨越;中国舞剧美学的定位不清晰,在国际上话语权不强(3)舞剧理念上偏重肢体语言,而对选材、立意与结构关注不足;(4)舞剧题材多样性不足,其中尤以现实题材最为匮乏。(5)舞剧编创的开放性不足。


精度

其二,对中国舞剧创作的理念更新提出了富有精度的命题。(1)就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而言,专家们认为尤其要关注真实性、典型性与正向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凝练题材的思想性与哲理性,以批判性作为突破口。涉及此类题材人物塑造时尤其要强调时代性。也就是用时代审美来解读人物,打破传统舞剧中人物解读时“唯爱情”“唯斗争”的固有模式,发现更具时代性的主题。(2)就舞剧创作整体的理念更新而言,有学者提出了“由道到器”的舞剧创作理念观,指出舞剧要创作精品,就必须奉行三个层级的创作逻辑:精神本质→题材选择→结构确定。其中“道”是最为关键的要素,舞剧创作需要在“道”的统御下阐释主题、选定结构。


深度

其三,对中国舞剧创作的内外生态提出了富有深度的思考,认为中国舞剧的问题,除了存在于技术层面,还与舞剧创作的内外生态息息相关:从外部生态来看,舞剧创作与国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休戚与共;从内部生态来看,舞剧创作受到艺术家的“自觉”“品格”“个性”的深刻影响。


广度

其四,对中国舞剧创作的跨域融合作出了富有广度的阐释:第一,舞剧创作应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第二,舞剧创作应当打破理论、教学与创作的边界;第三,舞剧创作要打破国际与本体的边界。


一场真诚和高质量的对话和交锋,通过将定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反映出中国舞蹈所取得的坚实硕果,也辨明了中国舞蹈所存在的不足与缺憾。正如冯双白所言,这是开放的态度,而不是一个终极的答案,这是对中国舞蹈问题的记录和质询,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为舞蹈创作提供趋势指引与学理支持。

文 / 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