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峥嵘 念彭老——追念新中国第一代舞蹈人彭松

忆峥嵘 念彭老——追念新中国第一代舞蹈人彭松

中国舞蹈家协会 2016-09-13

    2009年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面对殊荣,这位宠辱不惊的老人发表了他的获奖感言:“今天,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一隆重的奖项,好像在梦中,因为我只是个普通的教师,一生兢兢业业在党的教导下努力前进。当今舞蹈界名家如林,精英辈出,相比之下,自感微小。意外得此殊荣,可说幸运之极,只有心存感激,而难以言表了。”2016年,这位百岁老人选择在自己的节日教师节里,静静的离开了所有爱他的人们, 他就是风风雨雨70余年,陪伴着新中国舞蹈艺术从无到有,从贫瘠走向繁荣的开拓者之一——彭松先生。


彭松


彭松年轻时代(原名赵郓哥)

     烽火硝烟的年代里,与舞蹈艺术结缘的彭老,先后师从吴晓邦、戴爱莲两位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他感念师恩,刻苦习舞,潜心钻研,年轻之时在舞蹈编创领域即表现出过人之长,《乞儿》《猴戏》《弃婴》《火苗》《快乐的人们》《向民主小姐求爱》相继问世。



 1942年彭松(左二)编导并表演羌族舞蹈《嘉戎酒会》


1946年在重庆戴爱莲彭松表演《马车夫之歌》

为了寻觅民族舞蹈的真谛,将民族舞蹈展示在众人面前,彭老深入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四川藏族、羌族地区,他无暇顾及个人安危,只埋头于探寻民族民间舞蹈瑰宝,涉险采集整理了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并创作了《嘉戎酒会》《端公驱鬼》等代表性作品,参与组织了中国舞蹈史上赫赫有名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令举国上下刮起了一股“边疆风”。

1949年2月华北大学文工一团在石家庄街头表演秧歌,迎接新中国成立,中间舞者彭松

1949年《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由华北大学文工团创作演出,编导组成员(前排左二戴爱莲左三叶宁,后排左三彭松)

   新中国刚刚起步之时,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蓬勃健康发展,彭老一边甘为孺子牛地培养舞蹈人才,一边积极投身一线创作实践,《人民胜利万岁》《建设祖国大秧歌》《和平鸽》等载入史册的节目中都留下了彭老的才情和智慧。


1949年华大三部舞蹈队在京成立舞蹈团,表演《建设祖国大秧歌》,导演组成员(前排左一彭松左二戴爱莲左三陈锦清)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专家与北京舞校校长戴爱莲(前排左三)、副校长陈锦清(前排左二),民间舞组成员盛婕(前排右二)彭松(前排右一)在东郊教室合影

    意识到舞蹈历史对一门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后,彭老毅然决然地放下了昔日的光环,踏上了枯燥的学术之路,全身心转入舞蹈史的理论研究当中,《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中国古代舞谱》等专著使中国舞蹈史从无到有,成为中国舞蹈史的第一代拓荒者。

2000年彭松在央视《舞蹈世界》“新春快乐”节目中起舞

彭松为其刚出版的史论专集签名盖印赠予友人

多年来,彭老一直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直至72岁时才离开,离休后的彭老未曾停止理论研究的工作,也从未减退对舞蹈的热情。论文《敦煌唐代舞谱破译》,评论性文章《甲骨寻舞》《西凉乐寻索》《胡旋舞辩误》等篇篇填补舞蹈学科的空白。


 彭松一生喜好书画

彭松98岁时立志要画100幅舞蹈速写,这是其中一幅《藏族舞》

如今逝者已矣,生者追思,不由感慨,风雨岁月不仅抹不去彭老曾经的荣光,反而雕琢出老人波澜不惊的神色与心态,人们印象中,彭老的那份悠然自得正是千锤百炼才修行得来的。愿彭老一路走好,在天堂一切安好!


百岁寿星彭松

彭松与伴侣叶宁


本篇图文由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信息资源部提供





相似新闻